-
智能加工| 茶叶加工装备智能管控技术应用研究新进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推动茶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茶叶加工装备智能管控技术对我国茶叶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综述了绿茶、红茶、黑茶初制生产线中智能管控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智能萎凋设备、智能杀青机等设备在茶叶精制过程中的创新应用,可为后续茶叶加工装备智能管控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茶叶初制生产线中
智能管控技术的应用研究
1. 绿茶生产线
绿茶是中国最常见、饮用最为广泛的一个茶类,不少企业推出了绿茶加工智能生产线,为实现数字化加工,这些生产线都配备数据采集与管理的功能。
《中国茶叶》编辑部摄
其中,炒青绿茶自动化生产线系统控制精确,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实现绿茶全自动连续化生产。
采用先进节能型生产装备和生物颗粒清洁化能源的生产线实现了数字化系统控制,同时达到节能清洁的效果。
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绿茶最近几年也陆续实现了连续化和自动化生产,同时生产线中也配备了数据管控平台。
2. 红茶生产线
红茶生产线也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滇红茶自动化初制生产设备包括茶叶储青机、萎凋机、风选机、滚筒除杂机、揉捻机、解块筛分机、发酵机、烘干机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贵州某茶企公开了一种红茶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包括鲜叶输送机、揉捻机、解块机、智能发酵室、烘干机和控制柜,该生产线有效解决了现有红茶加工生产前对鲜叶清洗后采用人工控水,不仅费时费力,还易使鲜叶堆积熟化,影响其品质,降低制茶效率的问题。
《中国茶叶》编辑部摄
安徽某茶企提供了一种小罐红茶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可以保障包装的称量,提高了包装效率。
3. 黑茶生产线
黑茶生产线也在逐步实现自动化 。长沙某智能装备公司提出的黑毛茶自动化初制生产线,包括储青装置、杀青机、两台揉捻机组、两个渥堆仓、两台烘干机,设备间通过输送装置顺序连接,分别通过PLC控制柜、中央控制计算机用以太网互联,实现黑毛茶的自动化连续生产。
渥堆是影响黑茶特征风味形成的关键工序,黑茶传统渥堆环境简陋,难以精准控制渥堆温湿度,易造成黑茶渥堆不均匀,出现香气低闷或杂异气味等问题,为提高黑茶渥堆效果,一些能够精准控温和清洁化、自动化的数控渥堆工序被研发应用。
4. 多功能生产线
针对国内茶叶加工生产线功能单一,设备通用性不高,生产效率低,无法满足未来智能制造柔性化生产的需求等技术瓶颈,不少企业将不同茶类的加工工序和设备进行创新融合,研发了单机模块适配与制造创新技术,促进了生产线智能控制的原始创新。还实现了茶青类型的在线识别与分类,使茶叶加工装备能根据不同的茶青自动选择最优加工参数,使茶叶加工装备从自动化向数据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5. 茶叶主要智能加工设备
除了生产线整体智能化,茶叶加工关键设备也在逐步实现智能化。例如,智能萎凋设备解决了萎凋温度不均匀、效率低的问题;智能杀青机实现了对温度的精准控制;智能揉捻机组能对揉捻过程中多个参数进行精准调控;智能烘干机能实时监控茶叶烘干状态和颜色变化,有效保证了茶叶的质量。
二、茶叶精制生产线中
智能管控技术的应用研究
茶叶精制生产线智能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数字化拼配技术可以实现拼配方案的自动寻优,提高拼配效率和精确度;智能除杂设备可以有效去除茶叶中的杂质,提升茶叶品质;智能风选设备可以实现对茶叶等级的准确识别和调控,提高茶叶风选精度。
未来,智能化管控技术将在茶叶加工装备中继续承担重要角色。
一是智能化管控技术集成和互联互通,这意味着不同加工装备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交换和智能协同,进一步提高生产线的整体效率和适应性。
二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茶叶加工装备的深度融合,通过对生产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预测设备故障,实现预防性维护,提高工厂利用率和生产可靠性。
三是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理念和智能化管控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发更环保的加工技术和节能设备,以满足全球茶叶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更高要求。
总体而言,茶叶加工装备智能管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将为茶叶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竞争优势,且必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茶叶行业朝着更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本文节选自《中国茶叶》2024年第7期,P11-16,《茶叶加工装备智能管控技术应用研究进展》,作者:秦静茹,姜雨辰,丁领航,汤哲*。
2024-08-06
MORE
-
茶园绿色发展新路径:基于“双碳”背景,如何建设低碳茶园?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背景下,低碳茶园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智谱清言”制图
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茶园的碳汇功能,同时在茶叶生产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当前低碳茶园生产技术转型和低碳茶叶生产的重要议题。
目前在低碳茶园建设科学研究和茶叶生产实践过程中,已探索使用了许多低碳技术方法,但系统性还不足,对此,本期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低碳茶园建设的关键举措。 低碳茶园建设的主要思路 低碳茶园建设需要从产业需求和环境需求两方面综合考虑,基本思路是贯彻“稳定面积,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方针,发展并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生态安全的先进适用技术,实现茶叶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同时达到增汇减排与资源有效利用的目标,确保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在具体实践中,低碳茶园建设以“提技术、重标准、多联合、转思想”为抓手。
《中国茶叶》编辑部拍摄 低碳茶园建设的建议 一、发展低碳茶园生产技术,提高茶园固碳增汇能力1. 充分利用低碳茶园生产技术,如平衡施肥、提高土壤C/N值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治。
《中国茶叶》编辑部拍摄2. 减少并合理使用农药,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控制病虫草害,减少茶园的农药残留。3.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按照农业生物学和环境生态学的原理,科学规划低碳茶园种树区、种茶区、栽草区、养殖区等区域,建立一个生态良好的低碳茶园生态系统,增加系统内生物的多样性和垂直分布,提高生态系统内植被对CO₂的固定和利用。4. 茶树要合理密植,保证成活率,使茶树能最大效率利用光和热固定大气中的CO₂来形成生物质,调节茶树个体和群体生长之间的矛盾,有效提高茶园固碳增汇能力。
5. 坚持深耕深埋,利用当地的山草等有机质作底肥,以提高生物有机碳的利用率,减少因耕作引起土壤有机质快速分解而增加的碳排放。二、完善茶园碳汇计量、监测和评估标准
《中国茶叶》编辑部制图1. 完善茶园碳汇计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制定详细的茶园碳汇计量指南。包括茶树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土壤等碳汇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同时可以使用现代技术,比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来确定茶园的碳密度,并结合实地测量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进而确定碳汇量。2. 确定适合茶园的碳汇监测方法。可以借鉴林业碳汇监测的方式,通过定期抽样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植被生物量估算等方式来监测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同时可以考虑使用现代技术,如无人机和传感器网络进行高效监测。3. 建立茶园碳汇评估标准,包括碳汇增汇量的评估、碳汇长期稳定性的评估及碳汇管理措施的效果评估等方面,并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4. 加强茶农和技术人员对茶园碳汇计量、监测和评估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5. 建立茶园碳汇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共享等功能,以便及时获取和管理相关数据,并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6. 开发并备案茶园碳汇方法学。茶行业应以低碳茶园为基础,考虑碳库的选取、基线情景识别,建立项目固碳和减排两个情景对茶园碳汇进行计量评估的模型,形成完整的方法学,并争取尽快在生态环境部备案。7. 推动低碳茶园参与国家自愿减排碳市场(CCER)交易及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建设低碳茶园-获取生态价值-反哺茶叶生产的良性循环。
8. 加快建立中国低碳茶园与茶叶产品认证机制,推进生态低碳茶叶认证,打造生态低碳茶品牌,促进茶产业生态低碳转型。三、政企联合,参与市场机制调节
《中国茶叶》编辑部制图1. 加强顶层设计,发挥政府作用,研究建立低碳茶园从建园到成茶生产全过程的各项技术标准规范。包括政府和优秀企业联合提供低碳技术指导,培训和设立区域碳交易市场,以及鼓励企业和茶农积极参与低碳茶园建设等。2. 政府应加强对低碳茶园建设和生态低碳茶产品的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消费者积极消费生态低碳的茶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形成良性循环。3. 促进政企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低碳茶园建设的良好局面。4. 积极利用市场手段,将茶园碳汇转变成商品,并通过市场交易转化为茶农和茶叶生产单位的实际收入,反过来又助推茶园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良性互动。
5. 鼓励茶农和茶叶生产单位加大投入,保护茶园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提升茶园生产力,始终维持茶园生态系统的高碳汇能力。四、提高茶农意识,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
《中国茶叶》编辑部制图1. 加大宣传,通过举办形式丰富的讲习班或培训班、技术人员下乡宣讲及其他类型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广大茶农和茶园经营者对低碳茶园的认识。2. 积极倡导“环保、绿色、低碳”的旅游理念,结合各地茶文化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对茶文化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如推出低碳、环保的旅游线路,并打造独具特色的茶叶低碳产品和茶叶保健品,以吸引旅游者对低碳产品的购买和使用需求。在茶文化旅游中,应深入挖掘旅游的茶文化内涵,例如收集当地的茶文化典故、传说和名人轶事等。3. 同时,应积极向旅游者倡导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改变传统高消费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旅游者体验清水品茗、农家生活、徒步茶园、欣赏茶艺表演等,使其在茶文化旅游中真正融入自然,采用自然方式实现节能减排,达到低碳旅游的效果。
本文节选自《中国茶叶》2024年第6期,P69-72,《浅谈“双碳”背景下低碳茶园建设》,作者:赵苗苗,谢晓刚,胡龙辉,刘梦香,缪飞,黄明祥*。
2024-08-06
MORE
-
不同茶树品种制作抹茶挥发性和非挥发性化合物的综合代谢组学分析
前言
抹茶是指以茶树的鲜叶为原料制作的精细粉末茶产品,经过覆盖和遮荫处理后采收和研磨。这些叶子被用蒸汽或热空气加热,然后干燥,作为原料,通过研磨技术进行进一步加工。抹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唐朝,但它的广泛流行始于12世纪的日本。自那以后,它已经成为日本茶道传统的组成部分,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食品、饮料、保健品和日常用品。近年来,抹茶的消费量逐渐激增,因为它有着美味、令人愉悦的香气和潜在的健康益处。
抹茶是一种绿茶,其特点是其鲜艳的绿色,芳香的香气和烘烤蔬菜般的味道。与传统绿茶不同,抹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过度的揉捻或做形过程,以增强明亮的绿色。栽培过程中使用的独特遮光工艺和简单的加工方法使抹茶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茶品种固有的生化特性。优质抹茶原料的特点是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高,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低。叶绿素有助于绿茶诱人的绿色,这会影响消费者的偏好。一项研究报告了高水平的叶绿素A(2733.33 μg/g)和叶绿素b(1467.50 μg/g)含量。茶多酚(TP)与茶的收敛性有关,儿茶素、杨梅素-3-O-半乳糖苷、槲皮素-3-O-芦丁(芦丁)和单宁是主要的收敛化合物。另一方面,咖啡因会增加绿茶的苦味。茶中游离氨基酸(FAAs)的存在,包括茶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和天冬氨酸,协同作用有助于绿茶的鲜味。总之,这些成分对抹茶的风味和内质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日本,抹茶主要来源于“Uji”、“Chaoru”和“Yabunhok”系列中的品种。在中国,之前的一项研究强调,在八个品种中,“龙井43”在外观、海苔香和鲜味方面表现最好。对36个茶品种的11项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中茶102’、‘中茶108’、‘福鼎大白茶’为原料生产的抹茶具有较好的色泽和口感品质。然而,对不同茶品种,特别是中日品种抹茶的代谢产物和香气差异的了解仍然有限。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重点研究了四个茶品种(包括三个中国品种和一个日本品种),它们在使用相同的技术加工成抹茶之前经过了三周的遮荫处理。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不同品种如何在颜色、味道和香气方面影响抹茶的质量。该评估使用比色法、分光光度法、UPLC MS/MS和GC–MS等方法进行。旨在为提高抹茶质量和培育适合生产高质量抹茶产品的茶品种提供有价值的见解。
结论
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UPLC MS/MS和GC–MS技术对四个不同茶树品种的抹茶中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了全面分析。共检测到177种具有显著变化的非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类黄酮、酚酸、生物碱、单宁、木脂素和香豆素代谢产物。此外,研究团队筛选确定了97种关键的芳香活性化合物(OAV > 1.0),醛的比例最大,为19.6 %, 表明它们在形成抹茶香气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这项研究强调了茶树品种对抹茶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组成的重大影响。此外,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抹茶加工过程中基本味道、风味和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
(来源网络,仅供茶叶爱好者学习交流)
(文献来源:http://doi.org/10.1016/j.fochx.2024.101234)
2024-04-09
MORE
-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代表性茶树品种简介
2024-03-30
MORE
-
以茶入画,以画释茶,历代茶画集锦!
以茶入画,以画释茶,历代茶画集锦!
【明】
明 文征明《惠山茶会图》
所谓“宾主设礼,非茶不交”。以茶待客,是历代中国人社交的首选。
《撵茶图》 局部
喝着茶的中国人,进一步是繁器重礼的大唐权贵,退一步则是隐遁散叶间的明清道僧。在此之间,便是《撵茶图》中那同坐松月下、对饮花鸟间的群贤雅士,又或是《清明上河图》中那一肆一馆里斗茶寻欢的一介黎民。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茶画的兴起,既是经济繁荣的物质表征,亦体现了文人雅士闲情逸致的格物情怀。它将水墨与茶情茶意完美结合,再现了历朝的茶饮风尚,更以此记录了我国茶文化的历史变迁。观茶画,仿佛能听到那茶水涓涓作响,嗅到那沸腾的氤氲茶雾在空气中飘香。
【唐】
史上第一幅茶画——《萧翼赚兰亭图》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唐)
中国画史上第一幅茶画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的《萧翼赚兰亭图》,其描绘的是一场关于茶的“鸿门宴”。
仇英(款) 兰亭雅集图
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画名里的“赚”字,就猜得半分了。东晋永和九年,微醉的王羲之在山阴兰亭一气呵成《兰亭集序》。作为传世之宝,被王羲之第七代孙、僧人智永所藏,智永年近百岁之际又传给了弟子辩才。细心而谨慎的辩才在自己卧室的大梁上镂凿了一个暗格,将《兰亭集序》藏于其中,绝不轻易示人。
唐 冯承素摹《冯摹兰亭序》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偏偏,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墨迹,花了大把的银两,誓要收尽天下王羲之的墨宝,可《兰亭集序》一直没有出现,几经打听方知藏于辩才手中。唐太宗派御史萧翼去访辩才和尚,乔装打扮的萧翼带着王羲之父子的杂帖去见辩才和尚,两人一见如故。萧翼故意激将,夸称自己随身所带的帖子是王羲之最好的作品,辩才则不以为然地说:贫僧藏一绝品《兰亭序》。最终,萧翼用三寸不烂之舌取得辩才信任,骗走了这一作品。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阎立本是一位有着“丹青神手”之誉的旷世奇才,尤其擅长人物肖像及人物故事绘画。《萧翼赚兰亭图》中有5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机智而狡猾的萧翼和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其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
《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从考古的角度讲,此画不仅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历史,而且真实再现了唐代烹茶的茶器以及煮饮茶的过程。此画是最早反映唐代饮茶生活的绘画作品,誉其为唐代茶文化的瑰宝实不为过。
唐代民间斗茶情景——《斗茶图》
阎立本 《斗茶图》(唐)
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画面上有6个平民装束的人物,似三人为一组,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整个画面人物性格、神情刻画逼真,形象生动,再现了唐代的斗茶情景。
唐代贵族听琴品茗——《调琴啜茗图》
周昉 《调琴啜茗图卷》(唐)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周昉,又名景玄,字仲朗、京兆,西安人,唐代著名仕女画家。擅长表现贵族妇女、肖像和佛像。
局部
画中描绘五个女性,其中三个系贵族妇女。一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盘,另一女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琴音,作欲饮之态。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听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边,画中贵族仕女曲眉丰肌、秾丽多态,反映了唐代尚丰肥的审美观,从画中仕女听琴品茗的姿态也可看出唐代贵族悠闲生活的一个侧面。
宫廷仕女坐长案茗饮——《会茗图》
《宫乐图》(会茗图)(唐)绢本设色
此画描绘了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五代】
文人相会饮茶——《文会图》
丘文播 《文会图》(五代)绢本设色
丘文播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人,画家,主要作品有《宣和画谱》、《图绘宝鉴》、《海岳画史》、《清河书画舫》。
此幅茶画画面上有树石胜境,环境幽雅,榻上有文玩奇珍。有四学士坐榻上,有谈者、书者、操琴者,恣态各异,神态生动。周围侍者五人,有捧茶碗、酒杯的,捧琴的、抱物的。描绘了当时文人相会,以饮茶、喝酒、拂琴、书画为乐,抒发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悠闲情趣,显现了文人画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艺术特色。
贵族夜生活品茶听琴——《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
此幅绘画充分表现了当时贵族们的夜生活重要内容——品茶听琴。
局部
画中几上茶壶、茶碗和茶点散放宾客面前,主人坐榻上,宾客有坐有站。左边有一妇人弹琴,宾客们一边饮茶一边听曲,从画面上人物神态来看,几乎所有的人都被那美妙的琴声迷住了。
【宋】
沿河茶肆、一字排开——《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这幅展示汴河两岸城乡生活风貌和市肆百业盛况的图景中,可以看到沿河的茶肆一字排开,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气息。仔细观摩,你能看到屋檐下、店门前都设有许多茶桌,里面正有饮茶者在其中把盏闲谈、各得其乐;更有一些流动的茶摊、茶寮散布其间分茶贩茶,令往来游人流连其间、乐而忘返。诚如元代郯韶题宋《东京茶会图》中诗言:
二月东都花正开,千门春色照楼台。游人胜赏不归去,齐候分茶担子来。
皇帝以茶宴请群臣——《文会图》
赵佶 《文会图》(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徽宗赵佶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
局部
此幅茶画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之热烈,其人物神态之逼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真实写照。
贵族官宦的讲究品茶——《撵茶图》
刘松年 《撵茶图》(南宋)
刘松年,宋代宫廷画家。浙江杭州人,擅长人物画。
该画为工笔白描,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用具和点茶场面。画中左前方一仆设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碾磨磨茶,桌上有筛茶的茶罗、贮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炉、壶和茶巾,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和盏托。一切显得十分安静整洁,专注有序。
局部
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作书,传说此高僧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怀素。一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赏。画面充分展示了贵族官宦之家讲究品茶的生动场面,是宋代茶叶品饮的真实写照。
得好友新茶当即烹尝——《卢仝烹茶图》
刘松年 《卢仝烹茶图》(南宋)绢本着色
据传,该画描绘了卢仝得好友朝廷谏议大夫孟荀送来的新茶,并当即烹尝的情景。卢仝是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家境贫穷仍刻苦读书,不愿入仕,以好饮茶誉世。
局部
画面上山石瘦削,松槐交错,枝叶繁茂,下覆茅屋。卢仝拥书而坐,赤脚女婢治茶具,长须肩壶汲泉。
宋代街头茶市——《茗园赌市图》
刘松年 《茗园赌市图》(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画是“斗茶图”的姐妹篇。图中四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右边有一挑茶担者,专卖“上等江茶”。旁有一妇拎壶携孩边走边看。描绘细致,人物生动,一色的民间衣着打扮,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烹茶煮水,品茶论道——《斗茶图》
刘松年 《斗茶图》
《斗茶图》与《茗园赌市图》所描绘的情境相仿。画面中,四位茶人聚于古树山石旁。他们或烹茶煮水,或品茶论道。细看其神情,各个淡泊宁静,似是因茶香邂逅于此,无所谓斗茶结果,意全在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些茶画体现的,正是宋代从市井民间到帝王贵胄、文人士夫中盛行的饮茶时风。
不管朝事,只管喝茶——《卢仝烹茶图》
钱选 《卢仝烹茶图》(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浙江湖州人,宋代画家。好游山玩水、读书弹琴、吟诗作画,曾有诗云:“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故其传世之作多以隐逸为题材。
局部
这幅卢仝烹茶图,图中那头顶纱帽,身着长袍,仪表高雅悠闲席地而坐的当是卢仝。观其神态姿势,似在指点侍者如何烹茶,一侍者着红衣,手持纨扇,正蹲在地上给茶炉扇风,另一侍者旁立,其态甚恭,似送新茶来的差役。画面上芭蕉、湖石点缀,环境幽静可人,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元】
四茶贩树荫下斗茶——斗茶图
赵孟頫 《斗茶图》(元)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赵孟頫(1254~1322年),元代画家。
该画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斗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轻便的挑担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展现了宋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茶圣”呼童汲水煮新茶——陆羽烹茶图
赵原 《陆羽烹茶图》(元)纸本设色
该画以茶圣——陆羽烹茶为题材,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远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一轩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拥炉烹茶。画前上首押“赵”字,题“陆羽烹茶图”,后款以“赵丹林”。画题诗:“山中茅屋是谁家,兀会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明】
士人赏梅抚琴品茗——《梅下横琴图》
杜堇 《梅下横琴图》 立轴绢本设色
此图写士人在山坡平台上抚琴赏梅的情景。老梅虬曲如苍龙盘空,红梅绽开,远处云雾中峰岫出没;士人倚坐树干,手抚琴弦,仰视梅花,旁有童子煮茶捧盏伺候,表达了文人高雅的情趣。山峦树石的画法接近马夏一派,而笔调较为柔和精巧;人物刻画精细,面部略敷铅粉,衣褶劲利流畅,吸收了北宋李公麟和元代张渥的线描技巧。在南宋院画的基础上,又趋向清新秀逸, 自成一格。
品评茶叶、追和茶诗——《茶具十咏图》
文征明 《茶具十咏图》(明)纸本设色
文征明(1470~1559),明代著名文人,诗文书画出众。与名士祝文明、唐寅、徐祯卿四人,时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局部
这是幅诗文书画相结合的佳作。画面上空山寂寂,丘壑丛林,翠色拂人,晴岚湿润。草堂之上,一位隐士独坐凝览,神态安然,右边侧屋,一童子静心候火煮茶,气氛和谐。抒写了画家向往远离闹市,寄情山水的意愿。
局部
从款署中得知,明嘉靖十三年谷雨前三天,苏州的天池、虎丘等地正举行茶叶品评盛会,作者因病未能参加,其好友送来几种好茶,于是令小童汲泉、吹火、煮茶,自斟,自饮,自己品评茶叶之高下,自得其乐。不禁想到唐代诗人皮日休《茶中杂咏·茶具》、陆龟蒙《和茶具十咏》诗,于是缅怀他们的唱和雅趣,诗兴所至,亦追和了十首,分别为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汲泉烹煮、品茶叙谈——《品茶图》
文征明 《品茶图》(明)纸本设色
画中茅屋正室,内置的矮桌,主客对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壶二杯,看来相谈甚欢。侧尾有泥炉砂壶,童子专心候火煮水。根据书题七绝诗,末识:“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对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
局部
该画作于嘉靖年年(1531年),屋中品茶叙谈者正是文征明、陆子傅二人。
游览惠山、饮茶赋诗——《惠山茶会图》
文征明 《惠山茶会图》(明)纸本设色
这是幅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
局部
该画体现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画细致清丽、文雅隽秀的风格。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文人夏日相邀品茶——《事茗图》
唐寅 《事茗图》(明)纸本
唐寅,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诗、书、画俱佳,擅长山水,人物、仕女、花鸟画。
局部
此画是山水人物画,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间,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青山环抱,林木苍翠,溪流潺潺,参天古树下,有茅屋数间。茅屋里一人正聚精会神倚案读书,书案一头摆着茶壶、茶盏诸多茶具,靠墙处书画满架。边舍内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舍外右方,小溪上横卧板桥,一人缓步策杖来访,身后一书童抱琴相随。画卷上人物神态生动,环境优雅,表现了主人客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边饮茶、边谈古论今——《停琴品茗图》
陈洪绶 《停琴品茗图》(明)朵云轩藏品
陈洪绶(1598~1652),字章候、老莲、浙江人,明末画家。
局部
图中描绘了两位高人逸士相对而坐,琴弦收罢,茗乳新沏,良朋知己,香茶间进,手捧茶杯,边饮茶边谈古论今,加之雅气十足的珊瑚石、莲花、炉火等,如此幽雅的环境,把人物的隐逸情调和文人淡雅的品茶习俗,渲染得既充分又得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陈洪绶 《烹茶图》 扇面 金笺
此幅图中画三角形亭,亭中有二高士对坐,右边着红衣者以扇煽炉,左边高士身后立有书童,二人正煮茶论道,小亭依山傍水,后有密林。此图为工笔重彩, 浅绛与青绿并用,折笔勾石,颇似陆治。
陈洪绶《闲话宫事图》
陈洪绶尚有《闲话宫事图》,画中仕女把卷,男子操琴。中间为一巨型长条石桌,上置茶壶、茶杯、贮水瓮、茶盒、瓶花。
聚精会神、煮泉品茗——《煮茶图》
丁云鹏 《煮茶图》(明)
丁云鹏(1547~1628),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明代画家,善长人物、佛像、山水画。
图中描绘了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意。画中卢仝坐蕉林修篁下,手执团扇,目视茶炉,正聚精会神候火煮汤,图下一长须仆捡壶而行,似是汲泉去,左边一赤脚婢,双手捧果盘而来。画面人物神态生动,描绘出了煮泉品茗的真实情景。
【清】
杨晋 《豪家佚乐图》(部分)长卷绢本没色
此卷写春夏秋冬四季豪门享乐生活,长1之米多。此幅为长卷中一段。
局部
树下,两个发髻高挽、雍容华贵的妇人正闲散地坐在桌前,她们像是在望着前面那个举扇扑蝶的儿童,又像是正听着照看小孩儿的仆人上前禀告什么;旁边站立的女子,也像在对手持凉扇的仆人吩咐着。在玩耍的儿童旁边,一个仆人正在挥扇煮茶。
奉乾隆之命,复绘煮茶图——《复竹炉煮茶图》
董诰 《复竹炉煮茶图》(清)
明代王绂曾作《竹炉煮茶图》遭毁后,董诰奉乾隆皇帝之命,复绘一幅,因此称“復竹炉煮茶图”。画面有茂林修篁,茅屋数间,屋前茶几上置有竹炉和水瓮。远处是清丽的山水,景色优美,画右下有画家题诗:“都篮惊喜补成图,寒具重体设野夫。试茗芳辰欣拟昔,听松韵事可能无。常依榆夹教龙护,一任茶烟避鹤雏。美具漫云难恰并,缀容尘墨愧纷吾。”画正中有“乾隆御览之宝”印。
斗茶会上的热闹场景——《群仙集祝图》
汪承霈 《群仙集祝图》 卷纸本设色
此图以工笔设色描绘了斗茶会上的仆人形象,他们或在准备茶碗,或自己先饮为快,情态不一,造型写实极富生活气息。线描精细,以铁线描为主,设色沉稳而富有变化,晕染有致。图中器物繁多,俱一一细加刻画,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写实水平。
钱慧安 《烹茶洗砚图》 立轴纸本设色
钱慧安,清代画家,海派代表性画家之一。工人物、仕女,细笔干墨,笔意遒劲,神态闲雅,其调介于老莲、十洲之间。花卉山水亦善。
局部
这幅作品的背景选择着力地突出了一个“雅”字。画中主人公置身在一个苍松掩映之下的水榭当中,凭栏远眺,给人以高雅脱俗之感。榭中的琴案上摆放着一张瑶琴,旁边的图书、茶具、鼎彝、赏瓶一一陈列,井然有序。
院中两个小童,一个正蹲在水榭下的石阶上,小心翼翼地刷洗着一方石砚,几尾金鱼围拢过来,在水中欢快地游着;另一个小童正站在火炉边烹茶,红泥小火炉上架着一把东坡提梁壶,炉边还放有一个色彩古雅的茶叶罐,而这时的小童正侧头观看一只飞起的仙鹤。此情此景正画出了那幅名联所描绘的意境:“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茶香梅馨、跃然纸上——《品茗图》
吴昌硕《品茗图》
《品茗图》是清朝画家吴昌硕的作品。吴昌硕,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他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
此画纵42厘米,横44厘米。画右部似乎随意点染,淡墨轻扫,画出一把泥壶,壶形古雅朴拙。泥壶旁勾勒出茶杯一只,笔触淡如轻烟。画上部有几枝梅花,自右上一直向左下斜出,俯仰、正侧、向背、交叠的梅枝与花萼,姿态生动有致。以浓笔劲写折枝梅花,寥寥数笔,顿有茶香梅馨跃然纸上。茶的清淡、梅的雅致,暗喻了文人高洁与淡泊之性情。
任伯年 《煮茶图》
【近现代】
自古茶与画渊源深远,在丰子恺这位漫画大师的书画中,也在不经意间流露着茶的闲适与趣味。
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画题中的两句诗,取自明朝园信的《天目山居》一诗。全诗如下:
帘卷春风啼晓鸦,闲情无过是吾家。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茶。
画中人一定是个富有闲情逸致的隐士。他独居在这山间小屋中,吟吟诗,喝喝茶,望望山景,多么幽雅!面前一座座的山,在他看来好似一个个人伸着头在看,看他坐在庵中吃苦茶。他有群山为伴,并不觉得寂寞。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
四口之家,不但随季节经历了寒冬与酷暑,还一起走过了人生的起伏。在这个柳条飘飞,鲜花盛开春季,在草庐前闲坐,沏一杯新茶,享受天伦之乐,也是人生的大快事了。
小桌呼朋三面做,留将一面与梅花
三位好友,小院闲坐,大家品茗闲话,且留一个位置与小院盛开的梅花,着实雅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如此雅趣,必是兴趣相投的好友,此情此景,于茶于酒都使得。
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人不送迎
画题中的两句诗,取自清朝巨超的《山居》一诗。全诗如下:
帘卷西风雨乍晴,闲凭小阁听流莺。白云无事常来往,莫怪山僧不送迎。
如此之境,非茶莫属。
独树老夫家
茅庐一座,小院内一松,一兰,一壶,一杯,一老者,读书静坐,虽室陋,但也不觉陋矣。
愿松间明月长如此
画中诗句出自初唐诗人宋之问的《下山歌》,全诗如下:
下嵩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
一株苍劲的古松树下,一轮秋月之下,一对夫妇悠悠然相对而坐,桌上一把茶壶,他们的孩子凭着曲折的回廊,一起欣赏着远山近水。在丰先生的茶画中,可见他的茶风澹泊,在茶里寓寄的是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愿松间明月长如此。
小灶灯前自煮茶
画中诗句出自南宋大诗人、大词人陆游的《自法云归》,全诗如下:
落日疏林数点鸦,青山阙处是吾家。归来何事添幽致,小灶灯前自煮茶。
坐在窗台前,将书置在一边,架起炉子,烧水煮茶。这个时候已经是悬灯夜半,加上手边的闲书,想来一不待客,二不邀友,只是兴之所至,茶知我心,从柴米油盐的琐碎中脱身出来,深夜无人,与茶为伴,此时茶是说话人,也是知己,人与茶再无秘密,茶水经过冲泡,一出茶香,主人的风雅也就呼之欲出。
春风来似未曾来
画中诗句出自张在的《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全诗如下: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春天来到,万象更新,百花齐放,充满一派生机盎然、繁花似锦的景象。携一生挚友,老柏树下品茗赏景,世间万物都随这大好春光,滋芽疯长,而喝茶人,此时也应是心淡如水,如这松柏一般对周遭的迎合视而不见,不以姿色取悦世俗。
好鸟枝头亦朋友
画中诗句来自宋代诗人翁森的《四时读书乐》之一,全诗如下: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读书喝茶,此乃人生之乐事也!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窗外新月如钩,室内茶杯几只,人的一生,遇上过多少个一钩新月天如水的夜?人走了茶香和余温久久袅绕、依稀尚存。就在刚才,主人与客相谈甚欢,可能是良朋对酌,说尽傻话痴语;可能是海棠结社,行过酒令填了新词;可能是结队浪游,让哄笑惊起宿鸟,碎了花影。明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人散后,竟还是会有几分落寞与怅然。
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想明白了,就没有什么值得唏嘘的。君子之交淡若水,今夕人散后,夜凉如水,请珍重加衣!
齐白石《煮茶图》
古有禅宗公案“吃茶去”,道破了“禅茶一味”的玄妙境韵。茶的质地性淡味醇,禅的意味隽永绵长。经由沧海桑田的过滤,更是在这些历久弥新的茶事里显现无余。
程十发《饮茶图》
无论对于王公大臣、文人僧侣,还是商贾绅士、黎民百姓,这一杯中美物都会令人和乐自足、静心尘世,认真于当下并执着于对生命的洗炼。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仅供茶叶爱好者学习交流使用。)
2024-03-17
MORE
-
茶史溯源 古代文献中的黔茶
茶史溯源 | 古代文献中的黔茶
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先民是最早采制饮用茶叶的人群,各民族按各自的方式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由不同的角度认识、体验、感知着茶在社会实践中的功能和意义,并赋予茶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形成了西南各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茶文化。云贵高原是茶树的发源地。1980年,晴隆县和普安县交界处出土的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确定为四球茶茶籽化石,仅次于第三纪地质层,距今已有100万年。
贵州茶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录,古今中外研究茶史的学者常能搜寻到黔茶的身影。
晋朝傅巽在《七诲》中,记载了当时八种珍贵的特产“浦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其中“南中茶子”就是指今天黔滇一带所产之茶。
《贵州古代史》提到:“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 135 年)遣中郎将唐蒙通夷,发现夜郎市场上除了棘僮、笮马、髦牛之外,还有枸酱、茶、蜜、雄黄、丹砂等商品……”这段记载说明在夜郎时期贵州已出现茶事,古黔已有明确的茶叶产地了。
贵州历史名茶分布图
唐代陆羽《茶经》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说明遵义、黔南、黔东南不仅产茶(也是现今贵州茶叶主产地),而且茶味很美。
《宋史·食货志》记载:“南渡以来,文、黎、珍、叙、南平、长宁、阶、和凡八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夏,黎州入雅州。”在宋代已有饼茶进贡,茶味亦佳百,且在桐梓、遵义等处设置茶马交易场,用贵州茶换取青海马,发展舆边强贸易。
明代《一统志》“贵州茶府县皆有。”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有:“黎平产洞茶,叶大而味美。其它镇宁州、 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清平卫、永宁卫均产茶。”
清代康熙《贵州通志》(1673年):“贵阳军民府,茶产龙里东苗坡……平远府茶产岩间,以法制之,味亦佳。”
清乾隆《贵州通志》(1741年):“贵阳府茶产龙里东苗坡及贵定翁栗卫、五柯树、摆耳诸处;思南府出务川,名高树茶;蛮夷司鹦鹉溪出者名晏茶,色味亦佳。”
贵定云雾贡碑
近代《贵州通志》风土志:“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山茶最有名。石阡茶,湄潭尖茶昔皆为贡品。” 1914年《都匀县志稿》载:“茶,四乡多产之……彀雨前采者最佳,细者曰毛尖茶。”
《湄潭茶产调查报告》(1940年~1942年)载:“绿茶:又分龙井、玉露、珍眉。红茶:先将生叶萎凋继续人揉捻,继续日光下发酵,至适当程度,放焙房内烘干,是为粗制。粗制品再加以分筛检择后,始成精制。”
在唐代以前的古代汉语中,代表茶的汉字有茶、诧、茗、苦茶、皋芦等,均和贵州山地少数方言有一定关联。贵州在茶叶的利用、加工、流通等方面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区之一,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起始地之一。古黔先民,辛勤劳作,对我国的茶叶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本文来源于贵茶杂志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仅供茶叶爱好者学习交流所用。)
文
2024-03-17
MORE